【本文来自《国内高考只看最终考试分数,容错率很低,美国高校录取则提高了容错率》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BT

    我孩子是从一年级开始就走的体制外,选择的是IB体系。我家孩子初三时是参加了中考的(他的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参加),在课程体系不同的情况下,考到了当年本地普高的录取下限,拿到了教育局发的初中毕业证,完成了国家规定的9年制义务教育。目前是11年级,26年秋季上大学。我给他规划走体制外教育的出发点和大多数人可能不一样,不是为了移民。我本人是90年代头部985大学毕业的,高中也是当地排名第一的学校出来的,我当时的感觉就是以我孩子的情况如果想上我上过的高中和大学,无论从孩子的学习能力、家庭的经济付出、家长的时间投入上代价都会大于走国际路线。12年的私立学校学费确实不是小数字,但这笔钱加一起还不够当年买个好小学的学区房的费用。改开的第一幕是引进来,这一幕已经差不多了,第二幕是走出去,他们应该能赶上。未来三十年无论是中国企业向全球扩展还是在各国际组织内中国声音份量的提升,都会孕育大量的机会。说回来谈高考和国外大学录取机制的比较,首先我认为高考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没有之一,高考制度和任何制度一样都有不足的地方,但目前确实找不出比高考更合适的制度,公平公开永远是中国价值观里重要的因素。国外大学录取其实也不完全一样,英国和美国差异就很大,相比较而言英国会更硬核一些,升学申请里非学术的东西基本不太考虑,牛津和剑桥还会有单独的笔试和面试。而美国就真的是完全不透明,对于美国头部大学来说,申请人的平时成绩GPA,标化考试SAT/ACT基本都会很高,大致上不会有本质的差别,所以文书和活动可能就是起到差异化作用的因素,当然如果有硬核竞赛成绩那就另当别论。我个人不认为美国的大学录取机制是好的,只能说他是从美国国情出发的,美国头部大学以私立学校为主,既然是私立,他当然有权自行选择标准。另外所谓国际化教育并不是和所谓快乐教育划等号的,主要还是看学生和家长的诉求。我孩子从10年级开始忙起来搞到凌晨也是常事。当然如果目标就是有个大学上,确实比高考这条路要轻松很多。

我和你经历差不多, 差异是我小初都是在体制内, 最后被上海徐汇区最好的区重点录取。当然我还经历了买用学区房上学这个过程,孩子未来的大学学费用学区房的买卖差价基本就可以覆盖了,所以没什么负担。

现在在AP体系里, 在我的观察看,美本录取体制不是什么玄学, 而是相对有自己的逻辑, 头部大学AP分数, 标化考试到底线就可以了, 但除了分数他们更加看重候选人在一个方向的聚焦和深入, 而不是面面俱到但是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点的标准东亚理工六边形战士。

今年我孩子学校有个师兄, AP标化成绩OK但不算很优秀(108+5个5分), 但是在环境保护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研究,参与了几个比较有分量相关竞赛和活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关键是他所有的课外活动, 竞赛都围绕着环保可降解材料这个中心展开而被相关的教授赏识 , 最后被小藤的材料专业录取。这是最近几年牛校招生的新动向。

综合来说, 美国私立大学就像一大公司, 大公司需要些关系户处理方方面面关系, 需要大批牛马做事情, 还需要销冠冲业绩, 大学需要关系户(有推荐信,捐赠, P11经常被拖出来示众),牛马(大批一般学生,学费主力),销冠(牛逼学生, 给全额奖学金也要招来冲学术和未来声誉),两者一样一样的。 

下面很多无脑回复只盯着第一类,说得好像大学只招有推荐信,捐赠的学生似的, 实际这类人比例还是比较低的, 一般10%不到,基本轮不到中国学生, 绝大多数中国学生都是第二三类。今年我孩子有个师兄, 放弃UCLA offer去了一个文理学院, 因为对方提供了67000美元一年的全额奖学金。

为什么这个标题下会形成多数人意淫第一类招生实际以二三类为主的反差?有些话我就不说了额, 懂的自然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