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余溯

出品 | 潮起网「加盟指南」

提到隆力奇,品牌大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作为曾年销78亿的“国货之光”以及曾经红极一时的国产日化品牌,隆力奇拥有着辉煌的过去。

但在近些年来,他却频频因传销争议、非法集资等问题陷入信誉危机,这不得不让人感慨万千。

以隆力奇2024年启动的“倍莱鲜新零售”项目为例,该项目本被视作品牌重振业绩的关键战略,但结合其历史模式与最新动态来看,这场转型仍然深陷“拉人头”泥潭,暴露出传统日化企业在渠道革新与合规管理之间的深层矛盾。

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隆力奇怎么就绕不开销售模式争议?转型争议下,隆力奇的未来何解?

健康外衣下的传销基因?

这几年,隆力奇在日化市场的存在感并不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品牌却在新零售领域掀起了波浪。

比如在2024年,隆力奇推出的“倍莱鲜新零售”项目。公开信息显示,该项目主打富硒高钙益生菌羊乳粉和传统蛇油膏组成的“健康+美丽”双核矩阵,并计划通过全国五大“战区”布局,实现2025年70亿元销售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隆力奇所谓的新零售似乎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新零售”,由于其运营模式与过往备受争议的直销体系高度相似,外界始终对其存在“换汤不换药”的质疑。

而且,在“倍莱鲜新零售”项目的模式设计中,已然隐藏着强烈的风险信号,因为其层级返利机制似乎延续了品牌的历史痼疾。

据悉,该项目会员分为零售和复购专区,设有2级会员、5级代理,代理晋升需发展下线并依据团队业绩提成。而这种“五级三阶制”与2014年曝光的隆力奇传销案结构如出一辙——彼时会员需缴纳2990元入门费并累计销售512份产品以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江西丰城法院判决的一则传销案件中,隆力奇经销商曾通过网恋、招工名义诱骗参与者,形成跨省传销网络,涉案资金达数千万元。

尽管倍莱鲜项目未直接涉及原始股融资,但其“合伙人制”强调“成为公司老板”的收益承诺,与此前隆力奇旗下聚好商城通过原始股吸引投资者(后折算为原价1/40导致巨额亏损)的路径存在相似逻辑,金融化操作暗藏隐患。

据悉,聚好商城主要销售化妆品、保健品、日用品等,于2021年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上市。数据显示,聚好商城股价从上市时的7美元暴跌至2025年2月的3美元,市值仅剩651万美元,投资者维权纠纷持续发酵。

值得注意的是,从“倍莱鲜新零售”项目的激进扩张策略来看,此举还将加剧隆力奇债务风险。媒体报道显示,隆力奇2023年因资金链问题被冻结股权6.09亿元,2025年新增执行标的达8916万元。新项目的区域化扩张策略,或将进一步考验其本已脆弱的资金链。

历史沉疴拖累转型

隆力奇的困境并非始于今日。

自2009年获得直销牌照后,公司业务便逐渐偏离产品驱动,转向以“人海战术”为核心的激进扩张,让公司经历了从直销异化到系统性危机的过程。

从接连不断的新闻报道与法律判决看,隆力奇似乎大有传销网络常态化的态势。

2013年,央视曝光隆力奇通过利诱发展下线、形成跨省传销网络,引发舆论大范围关注,对品牌声誉产生严重影响;截至2025年2月,裁判文书网中涉及“隆力奇+传销”的判决达87起,涉案金额超数亿元。典型案例中,公司前经销商张博川团队发展下线超2万人,个人非法获利2909万元。

涉及传销之外,隆力奇还深陷资本运作陷阱。

聚好商城上市前以原始股融资名义吸收资金8亿元,上市后股价暴跌99%,导致投资者亏损超7亿元,直接引发2023年隆力奇董事长徐之伟被取保候审及公司股权冻结,此事件一度让很多人产生“隆力奇+聚好商城=传销诈骗”的认知。

同时,众多虚假宣传行为也在不断消耗消费者对于隆力奇的信任。

相关媒体报道显示,隆力奇在2022年的一场直播中宣称“100%除螨”却被曝无消字号资质;2023年,公司旗下蛇胆硫磺沐浴液产品因违规宣传被监管部门点名。此类行为不仅违反《广告法》,更导致消费者信任度断崖式下滑。

种种历史沉疴下,也许隆力奇的新零售转型举措已经“痛定思痛”,但过去的不佳前科难免会拖累公司转型的进度。

双重困境下的转型困局

即便抛开模式争议,隆力奇转型仍面临根本性挑战——产品力断层与渠道竞争力衰退的双重夹击。

首先,隆力奇面临着创新乏力与渠道失守的窘况。

众所周知,隆力奇有其经典产品,但这些产品难以支撑公司增长。考虑到公司核心品类仍依赖蛇油膏、护手霜等低毛利产品(售价多低于50元),且2020年菌落超标96倍的洗面奶事件还暴露出公司的品控漏洞,隆力奇想通过爆款产品路线重回巅峰很难。

在新产品层面,公司新推的羊乳粉虽宣称采用专利发酵技术,但缺乏技术壁垒,线上销售占比超70%却未形成消费认知,同样阻碍着公司业绩进一步突破。

不佳的产品力下,隆力奇甚至遭遇了线下线上双重溃退。

在线下层面,据统计,品牌线下门店投资高达64万-90万元,本就令投资者态度审慎。2023年遭遇广州亚洲运营中心撤场、多地运营中心关闭之后,品牌想要在线下扩张布局难上加难。

线上层面,隆力奇的整体布局稍显滞后,直接体现是,品牌抖音旗舰店粉丝数较低,作为知名品牌在此前的618大促都未进入日用护理榜前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珀莱雅、欧诗漫等竞品通过成分创新实现品牌年轻化,2024年营收同比增速均超30%。

更重要的是,代工模式难解隆力奇困局。

隆力奇虽为云南白药、阿迪达斯等品牌代工,但OEM业务毛利率不足5%,无法支撑研发投入。颇为严峻的是,过度依赖代工为公司主业资源分散埋下隐患,2021年公司直销板块收入仅14亿元,较2008年巅峰期缩水80%。

隆力奇的困境反映出传统企业转型的典型误区:试图通过渠道概念翻新掩盖产品力不足,借金融化手段缓解现金流压力,最终陷入“模式依赖—违规暴雷—信誉崩塌”的恶性循环。

如果隆力奇不能彻底摒弃“拉人头”路径、回归产品创新与合规经营,即便贴上“新零售”标签,也难以扭转“国货弃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