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德麟,政治经济政策研究者 。
武器这东西,能打真是最好的“市场验证”。
2025年5月7日凌晨,印度發動代號“硃砂行動”的突襲,對巴基斯坦及巴控喀什米爾(Kashmir)發動導彈襲擊以及空襲。
事情的聚焦點並不在於兩個擁核國的衝突會否變得一發不可收拾,而是雙方交戰的成果:不宣而戰的印度派出了14架戰機,當中3架法國製造的“陣風”戰鬥機、1架俄羅斯製造的蘇-30戰機和1架米格-29戰機、1架以色列製造的“蒼鷺”無人機,前後6架戰機均被擊落;以7架中國國產的殲-10戰機應戰的巴基斯坦則毫髮無損。
此事一出,印度固然讓自己、法國、俄羅斯都丟盡了臉。然而,即便法製的戰機墜落數比俄製的更多,比較之下俄羅斯卻無辜成為最大輸家。
中俄軍備的一次意外交鋒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建國之初即依賴前蘇聯的援助建立現代化軍工業。
截至2000年前後,俄羅斯仍在軍事技術與裝備上佔據絕對的優勢,我國一直有從俄羅斯購入軍事裝備並加以改良。
2015年,中國向俄羅斯購入24架蘇-35多功能戰機,成交額達到20億美元,是中國向俄羅斯採購的最大軍火交易。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國的軍事水平已經不日而語。今天中國軍費開支不但比俄羅斯高,更產出四川艦、福建艦、殲-35等自主研發的先進航空母艦和戰機。2024年12月22日,有網友在瀋陽更拍到疑似第六代戰機的身影。目前全球有能力生產第五代戰機的國家只有中、美、俄三國,中俄兩國的軍事水平誰比較強一直眾說紛紛。
然而,這次印巴衝突則直接把中俄兩國的軍備水平做出一個意外的比較。
由於缺乏實戰經驗,外界長期以來沒有依據判斷兩國軍售武器的水平差異。
這輪印巴衝突則讓一向被認為價格低廉、性能成疑的國產軍備洗白。不少內地網民對於誕生於20年前的第四代戰機在實戰中擊落了更先進的法國第四代半戰機而歡欣鼓舞。這輪衝突不但檢驗了國產戰機的水平,更讓中國的軍事地位大幅提升。
武器貿易對俄羅斯的重要性
作為全球的主要軍事裝備出口國之一,俄羅斯的軍事工業在國際市場上佔據重要地位。在2024年,俄羅斯的武器出口額從137億美元增加至170億美元,訂單儲備達600億美元。儘管武器出口佔俄羅斯本國的GDP比重相對較小,但其對維持俄羅斯傳統軍事大國形象以及在相關領域的領導地位有一定重要性。
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發表的研究報告,在2019-2023年期間,全球前五大武器輸出國的順序排名是美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德國,他們佔全球主要武器出口的比例分別為42%、11%、11%、5.8%、5.6%。
當中,法、俄兩國的佔比高出中國約一倍。實際上,比較2014-2018和2019-2023兩個時期,法國的武器出口百分比增加了47%,俄羅斯卻下降了53%。
由此可見,俄羅斯在武器出口的領域地位已經備受挑戰。
對於俄羅斯來說,另一個問題是軍售市場萎縮的可能。
俄製蘇-30戰機和米格-29戰機分別是第三代戰機和第四代戰機。如果產自法國的第四代半“陣風”戰機被中國國產的第四代戰機殲-10擊落,那麼蘇-30戰機和米格-29與殲-10誰強誰弱就更加不言而喻。
蘇-30和米格-29戰機是俄羅斯空軍的主要服役機體,是俄羅斯空軍的主要戰鬥力,同時也是對外出口的兩個主要看家型號。
原本俄羅斯在俄烏沖突中的表現已經令人大跌眼鏡,這次印巴衝突更突顯出中國國產武器價廉物美的優點。
在此次實戰檢驗後,中國國產軍備的水平有目共睹,毫無疑問會更受其他國家青睞,在國際武器貿易市場的佔比可待有所上升。
假如上述現象真的發生,這對於依賴出口能源與軍備、長期受美國等西方國家制裁的俄羅斯來說可謂雪上加霜。
印巴背後的中美博弈與俄國的悄然出局
如果說這輪印巴衝突是中美兩個大國在背後的博弈,那麼其結果則是讓觀賽的俄羅斯踢出觀眾席。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衝突分別有美國和中國的支持。
中國一直是巴基斯坦的重要盟友,在2000年前後,中國向巴基斯坦供應的武器只佔巴國武器來源的38%;然而,時至今天,中國提供的武器比例卻達到巴國武器來源的接近80%。
相比之下,自阿富汗戰爭以來,巴基斯坦對美國的重要性大不如前,巴基斯坦也鮮有購買價格高昂的美國武器。
美國和印度的關係則比以往緊密,在過去十年,印度向美國及其盟友購置了數十億美元的裝備,同時減少了從俄羅斯購買武器。
時至今天,印度超過一半的武器均進口自美國、法國、以色列等國家。美國漸漸把印度培養成對抗中國的夥伴,中國則加大對巴基斯坦的支持。
俄羅斯則處於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異常尷尬的局面。
在冷戰期間,印度奉行不結盟政策,與美國和前蘇聯都保持了一定距離,卻同時與雙方保持不同程度的經濟和軍事合作。當中,印度與蘇聯的關係又較為密切,蘇聯是印度主要的軍事裝備供應國,而與美國則更多是在經濟領域的合作。
在今天的世界格局,曾經的美蘇博弈變成了中美博弈,作為繼承者的俄羅斯在印巴衝突上變成了局外人,曾經扮演的重要性日益下降。在2006年至2010年,印度大約80%的軍事武器均採購自俄羅斯;在過去4年間,這個數字已經降至約38%。
在4月22號發生喀什米爾恐襲後數天,印度總理莫迪與特朗普等數十位世界領導人通電話,而俄羅斯總統普京並不在列。時隔一個月後,印俄兩國的領導人才正式通電。
中俄兩國並非軍事同盟,但兩國的友誼是不言而喻的,兩國自俄烏沖突以來的經濟合作不退反增,2024年兩國的雙邊貿易總額達到2450億美元,是2020年的兩倍多。軍事方面的合作亦日趨緊密,在2013至2019年間,兩國的聯合軍演每年介乎3至7次間,但在俄烏沖突以來兩國的軍事演習不退反增,從2022年開始保持著每年7、8次,在2024年更達到11次。這次巴基斯坦用中國國產的戰鬥機擊落屬於印度的俄製戰機,一方面讓中俄兩國的軍備水平分出高下,另一方面也讓一向以親密見稱的中俄友誼蒙上一絲尷尬。
地緣政治的角色進一步削弱
自2000年起,隨著俄羅斯與西方國家關係的惡化和亞太地區經濟的快速崛起,俄羅斯逐步調整其對外戰略從面向西方的“大歐洲”轉向東方的“大歐亞”,加強其與中國、印度和越南等東盟國家的合作。
以越南為例,近二十年來兩國在經濟、能源和軍事方面的的合作不斷深化。在軍事方面,越南除了採購了蘇-30戰鬥機,更向俄羅斯採購了基洛級潛艇等裝備提升海上作戰能力。在能源方面,兩國自2008起展開了就核能和南海汽油的開發開展合作。
今年年初,俄羅斯總理米哈伊爾.米舒斯京出訪河內時,兩國就液化天然氣供應和核能合作達成了新協議。種種跡象表明俄羅斯試圖透過武器出口和能源合作在亞洲地區扮演一定角色。
然而,這次印巴衝突則讓俄羅斯吃了一次啞巴虧。
本來中國的崛起已經讓俄羅斯在中亞的傳統主導地位面對挑戰,這次印巴衝突中,俄製武器的表現則讓俄羅斯試圖在亞洲地緣政治中扮演一定角色的美夢破滅。
相比之下,法國在東南亞地區也沒有直接的、明顯的利害關係;論國內發展而言,法國目前沒有因參與戰爭而受到國際社會的孤立和經濟制裁。
相比之下,在法俄兩國中,後者則淪為最大輸家。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评论 (71)
道德菌
这篇文章非常全面地阐述了柏浪涛是时候该考虑隐退了的核心价值,尤其是对未来趋势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期待作者后续更多深度解析的内容!
回复霞飞
完全同意您的观点,特别是文章中关于林更新的腿像开了长腿特效在藏海传是怎样和非遗技术结合的领域的应用分析,确实是目前行业的发展重点。
回复摸底牌
作为一个祝你像姐一样领域的从业者,我认为这篇文章提供了很多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关于准车主退订遭小米汽车天冷静期与传统技术结合的部分,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路和灵感。
回复发表评论